区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点督办建议:关于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的建议

来源:蒋欣妤 发布日期:2023-09-12 浏览次数: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依靠和发展乡村产业来实现。十总镇作为通州区北部农业大镇,近年来对乡村产业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但同时也面临着农业农村改革转型的阵痛和阻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乡村产业缺乏优质人才输送。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像十总这样的传统农业镇,农业职业前景相对其他行业吸引力不足,辖区内工业企业相对较少,地理位置上临近通州湾、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村居中青年劳动力受地区、产业虹吸效应影响,大多选择外出工作或从事其他行业,村居人口结构逐渐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人才资源流失严重。虽然,区级层面在人才招引上作了很多积极探索和尝试,成果丰硕、成效显著,但更多集中在高新特精等行业和高层次人才,对于像十总这样以农业产业为主的传统农业镇来说,享受到的政策红利较少。

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当前,各乡镇建设用地指标相对较少,农业项目与工业项目相比,在土地产出效益上相对偏低,因此有限的用地指标往往更倾向于工业项目,可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明显不足,这导致了农业项目无地可用的现实困境。在市场表现方面,我镇的粮食、果蔬极具特色,质量优异,但是各类经营主体相对分散,组织管理难度较大,市场表现不好,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增收带动能力弱,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特色品牌,地区特色农业难以推进,产业融合进程较慢,产业优势难以凸显。

结合十总乡村产业发展实际,建议区级层面能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力度,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一要加强用地保障,释放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活力。一方面,建议通过改革创新农地流转、废弃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等措施,破解制约乡村产业的土地瓶颈,加大农业项目建设用地倾斜力度,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等农村项目,实行用地计划指标单列。在征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和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依法使用农村工矿、学校废弃用地、闲置宅基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四荒地来拓展农业项目。另一方面,建议适当提高设施农用地规模,切实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用地需要。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范围,将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的仓储物流、农产品产销、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纳入设施农用地范围。根据设施农用地的类型和特点,适当提高附属设施用地标准。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破除乡村产业发展现实困境。乡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力度直接决定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建议区级层面能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高标准农田是推进规模化种植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强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路农桥升级改造,建设配套完善的沟渠、粮库、烘干中心等,推动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

三要推动“人才回巢”,积蓄乡村产业发展强劲动能。人才是保障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建议一要搭建更接地气的人才创业、创新平台,释放更有吸引力的政策红利,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人才短板有效补齐。二要加紧研究部署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办法,为乡镇提供政策依据与指导,进一步保障村干部待遇,激发村居干部干事创业的鲜活动力。三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宣传乡村人才振兴政策、展示乡发展成果、推送农村基层人才故事,为乡村产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四要创新发展路径,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日益壮大。一方面要持续扮靓农产品品牌。建议区级层面全力打造地域性标志农业品牌(如十总镇的骑岸大方柿等),紧贴市场需求,积极培育迎合大众口味的特色优势产品。同时,整合直播平台、网购平台、线下专卖等销售、推广渠道,提高本土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加速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5G网络、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系统等信息技术运用探索,逐渐形成现代化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体系,在夯实农产品保价稳供的基础上,推动农业向第二产业集聚、向第三产业延伸,集中精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资源再利用产业,配套完善储藏、保鲜、环保、能源、运输等产业链。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新街道朝霞路88号

建议IE8.0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苏ICP备16064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