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以及加大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治理决心。
但在实施过程中,“双减”并没有达到理想目标,体现为部分学生不能在校及时完成作业,回家完成作业时间更长;家长因孩子课后不能补课而变得更加焦虑;学校因计划制定不完善,加重教师的负担。如何让“双减”完美落地,回归教育舒展和内涵发展的健康样态,本人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立德树人”
“双减”政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让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这是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也是“双减”政策的工作目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会大大减轻,将会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体验劳动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有利于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积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双减”政策文件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课后服务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为教师看学生写作业,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进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校要认真探讨每天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什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特色。学校应积极挖掘人力资源,可以聘请体育、艺术等学科的专业辅导人员,让他们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学校也可以通过名师引领、家长辅助、志愿者参与等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为学生服务。学校应不断开发符合本校校情的课后服务课程,用丰富的内容和温馨的服务丰富学生的课后时光。
三、让家长充分参与子女成长
在义务教育内卷化中,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被忽略,在很多家长的视野里,子女除了在校内课堂学习、在课外培训外,再无其他教育性活动输入,所以家长才容易产生子女进步是因为培训,没有进步是因为培训不够的逻辑盲区。为了跳出这个逻辑盲区,需要让家长看到子女因多样化需求被满足后发生的积极变化。因此,家长充分参与子女的成长,学校和社会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课后服务,成为打破家长认知上逻辑盲区的重要手段。家长更加充分地参与子女成长,对子女的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更加了然,对子女的积极变化看得更加清晰,才能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保持定力。同时,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也能让家长看到学生多元化成长的效果,这也有助于逐渐消除家长对校外培训效果的认知逻辑盲区。
“双减”的主阵地是校园。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学校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作为,应守住学校这一“双减”主阵地,积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挖掘教师和学生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双减”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