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点督办建议:关于加强食品小作坊监管,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建议

来源:蒋欣妤 发布日期:2023-09-12 浏览次数:

食品小作坊紧系民生,既方便了百姓饮食需求,也带旺了市场的“烟火气”,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手段,但小作坊存在经营地址比较分散、经营行为不够规范、经营场所条件较差、安全风险点多面广等安全问题,多给人留下“散、乱、差”的印象,成为食品安全的重点隐患,所以食品小作坊的监管,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

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员管理薄弱。从业人员以家庭成员或者当地农民为主,且都未经过食品安全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对食品小作坊的经营管理模式、国家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等知之甚少,全凭经营者的个人理解来完成小作坊的前期场所布局、人员管理、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成品出库销售等生产环节,人员健康证明缺失,各种因素导致生产出不合格产品,甚至制假售假。

二是场所布局简陋。生产区域多设在民宅内,周围环境难以与污染源隔开;生产区未经过专门的设计,布局简陋,各个功能区往往混在一个区域内,没有形成更衣室、生产区、原料仓库、成品仓库等功能区,甚至生产区与生活区混用;部分领证的小作坊申领作坊证时,布局合理,但是实际生产时,部分功能区形同虚设。

三是设施设备不全。受限于房屋条件,经营者相关知识的缺乏,往往小作坊必备的防鼠防蝇、更衣消毒、通风温控等设施缺失,生产设施设备清洁不够,常年不维护,有些是淘汰过时的,既耗能又不环保,造成了小作坊的工艺难以保障及升级。

四是生产控制难以落实。很多小作坊未建立生产管理制度,部分已建立但未落实到位,产品加工全凭经营者经验,工艺简陋,无原材料验收、生产记录及产品销售等相关记录,产品无法形成追溯;无生产控制,或生产控制未达到要求,普遍人物流交叉、生产流程交叉;原材料,特别是食品添加剂的添加无定量,部分在利益驱动下,掺杂掺假;大部分食品小作坊生产的产品无产品包装和标示,有用简单的塑料袋包装后直接流入市场。

五是无证无照经营。目前,已办证的比例低,仍有很多无证生产,一方面许多小作坊现有条件无法达到办证要求,另一方面,部分小作坊还未有办证的法律意识;位于农村的偏僻角落,场所隐蔽,很难发现;线上销售兴起,线下很难找到加工场所;监管部分人少事多,这些因素都造成监管盲区。

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建议:

一是摸清底数,确保证件齐全。监管部门依托镇村力量,对辖区内的小作坊进行全面排查,特别是无证生产,疏堵结合,对于基础条件较好且整改意愿强烈的业主,加强对其生产场所内工艺流程布局调整、硬件改造;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指导业主重新选址布局,并按照小作坊登记办法进行审查发证;对现场仍然“脏、乱、差”,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拒不配合进行整改的,坚决予以取缔。分类建立了‘一坊一档’基础档案,针对不同业态、不同主体、不同经营方式,采取一品一策、一坊一策的管理方式,提优更高效。

二是加强人员培训。通过线下学习、网络课程、专家上门现场指导、监管人员宣传指导,实地参观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经营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管理水平,同时普及推广现有的先进经验做法,增加可复制性;加强监管人员培训,通过各式各样的培训,增强监管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为经营者排忧解惑。

四是推广“监管+互联网“的模式,拓宽监管方式。借鉴“阳光厨房”的模式,将重点品种、重点小作坊纳入网上监管的范围,通过APP、小程序等方式,将生产的重点区域的生产状况实时上传,同时经营者在平台上进行数据申报,网上更新生产记录,形成电子台账,不仅可解放经营者不断手动更新生产台账,监管人员可实时看到各个生产环节,消费者也能看到生产全过程,确保来源可查、过程可控、去向可追,形成智慧化监管和社会共治并行。

五是广泛宣传,形成治理合力。运用新媒体等方式,广泛宣传,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引导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主动观察标签标示。同时,也要加强对经营者的宣传教育,普及整治规范提升意义,提高主体责任意识,促使经营者自律、自约,不断改善生产经营环境,提高产品质量。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新街道朝霞路88号

建议IE8.0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苏ICP备16064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