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人民政府
区人大常委会:
《关于聚焦制造强区 打造产业腹地的议案》办理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印发后,区政府及各承办单位高度重视,针对主要问题和有关建议进行了逐条研究处理。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研究处理情况
(一)优化产业结构,积蓄增长动能
持续“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为通州制造业发展增强发展动能。
招商引资积蓄动能。围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精心制作招商路线图,绘制产业关系图谱,通过资本链招商、以商引商、市场化招商等多元方式,推动招商工作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全区新签约亿元及千万美元以上工业项目93个,其中10亿元及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26个,进一步实现产业链壮大及延伸,带动产业体系向规模化和纵深化的发展。
重大项目精准发力。按照“真、严、实”的要求,优化完善区领导挂钩推进、项目综合考评等机制,全力服务项目开工手续办理、项目建设推进、竣工项目设备安装生产各环节。前三季度,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3个,完成投资49.1亿元,投资额占全年任务的87.7%。省市级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恒科二期聚酯纤维、恒科三期功能性纤维、深南三期、川崎机器人等项目开工建设,建设进度超时序。
经济发展回升向好。全区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与质态、效益、活力同步提升。主要指标稳步增长,1-11月全区规模工业应税销售增长11.4%,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3.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分别比1-7月提高10.8、9.5和7.2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发展提速,高新产业产值增长7.5%,比1-7月提高3.6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47.3亿元,占比33%。重点企业支撑强劲,新增20亿级工业企业1家,预计全年可再新增50亿级工业企业1家。
(二)增强创新能力,助推转型升级
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通州制造业健康发展。
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行业和区域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实现成果产业转化、人才聚集培育、技术交流合作。新增省院士工作站1家,新认定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多家。
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坚持企业主导、强化政策引领,造就多元化的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今年组织企业赴外省市开展产学研专项对接活动10余次,成功举办通州区科技人才合作(杭州)推介会,预计全年产学研合作备案项目超150项。积极培育科创型企业,新增认定市科创型企业5家、高成长性科技企业2家、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1家,认定数量全市第一。江海储能获省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华宇、东源通过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计划验收,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
产才融合智力支撑。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着力优化创新创业体系,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在全市率先成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联合会,全年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1名。坚持以重点人才工程为主抓手,省、市、区三级人才计划“叠加效应”持续放大,9个人才项目入选省“双创计划”;27人入选省第二批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25个人才项目入选市“江海英才计划”,居全市第一;组织区“510英才计划”评审,资助人才项目35个。
(三)提高品牌意识,打造竞争优势
持续以质量为基础推动品牌建设,化“变量”为“增量”,促进企业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影响力。
企业培育质效提升。建立完善联合推进机制,强化基础数据共享,推进企业申报入库,提高全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截至11月底已新增规模工业企业70家,预计全年可新增120家、净增60家,扭转近年来规模企业净增数为负的局面。加快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四方科技、海星电子获评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我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培育区域行业绿色创新型企业,恒科新材料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海星电子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工厂。
上市工作有序推进。抢抓资本市场改革重大历史机遇,重点围绕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充实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目前已明确20家重点后备企业。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挂牌进程,新增入轨企业4家,省证监局辅导企业2家,报会企业1家,全区在轨运作的企业达到10家,形成了可持续的上市梯队。
品牌质量深度优化。加强政策制定及宣传引导,提高通州企业话语权。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海星电子获评首届首批“江苏精品”企业,全市仅两家,精品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大力实施“标准化+”行动,江海电容器获批2020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顺丰快递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复源新材料主导起草的三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填补了国内空白。推进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授权,三季度专利质量排名在全市前移三名、位列第二。
(四)释放政策效应,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加强精准施策、精细服务,把政策意见的“含金量”转化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拓展优化营商环境的空间。
保障支撑不断增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出台《2020年通州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推行宽严相济执法。制造业贷款增幅创下新高,截至11月末,新增制造业贷款25亿元,增幅达18.57%,增量、增幅分别居全市第2位、第1位。通过财政资金增信、分险,进一步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11月累计投放“江海贷”5700万元、“技改贷”7120万元。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设立区属润通转贷服务公司,截至11月末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转贷服务24笔3.33亿元。
生产成本持续降低。采用“免、减、缓、降、返、补”政策,为4274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2069.22万元,惠及企业职工8.33万人。落实减税降费,前三季度落实各类税收优惠17.21亿元,缓解企业复工复产压力。贯彻落实疫情期间电价、水价优惠政策,惠及全区企业7万余户。继续推进“直购电”交易,共计922户用户享受市场化电费差价,返还电费约1亿元。实施气价优惠政策,共减轻企业负担近3000万。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坚持“优空间、护资源、促集约”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保障、助力和支撑作用。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规划面积6093亩,其中高新区3000亩,确保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过渡期内发展“不断档”。今年以来,供应各类建设用地150宗8964亩,其中工业用地82宗5093亩。全力保障省级重大项目,恒力三期2495亩成为全省首个市级建设用地审批项目。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制造业是支撑疫情期间国民经济快速复苏的重要力量,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引擎。为进一步放大通州区制造业发展优势、开拓产业发展空间,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夯实责任、确保实效。思想上再深化、措施上再精准、难点上再攻坚,做到各项机制有机衔接、协同高效、整体联动,厚植制造业发展土壤,加快构建高质量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二是聚焦重点、抓实关键。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培育增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补齐突出短板,加快转型升级。三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高质量、产业链、特色化为目标,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革创新、产业升级等具体工作,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布局,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