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仁镇的田间地头、村居巷陌,总能看到一群穿着红色志愿服务马甲的身影:他们或俯身为村民测量血压,或挥汗栽下一株株新绿,或捧着法律手册耐心答疑……他们是活跃在基层的人大代表,更是扎根群众的“红色志愿者”。今年以来,兴仁镇创新打造“人大+志愿服务”品牌,将代表履职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让“人民选我当代表”的承诺化作春风化雨的实际行动。
义诊进村居: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
“大姐,您的血压有点高,降压药一定要按时服用,饮食要清淡些,适当地做些运动。”镇人大代表马晓东、张吉英是来自医院和社区卫生室的医生,他们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前来问诊的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免费为他们测量血压和血糖,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方便老百姓进行健康指标的对比,还为大家提供一些日常保健的建议。“非常不错,最近正想着去检查下身体,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做血糖、测血压,还有专业的医生指导。”小区居民陈奶奶高兴地说。“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服务什么,我们作为代表要处处为民着想。”镇人大代表马晓东高兴地说。
植绿护生态:种下红色传承“希望苗”
春风催新绿,植树正当时。在中共江北特委旧址旁,30余名人大代表与青年志愿者共同栽下120棵“初心树”。镇人大代表赵继刚一边培土一边讲述红色故事:“抗战时期,特委同志在这片山林里发动群众;今天,我们种下的不仅是树苗,更是代代相传的为民情怀。”活动现场,代表们挂上“认养牌”,承诺定期养护树苗。通过“代表林”“巾帼林”等特色植树行动,全镇新增绿化面积20亩,生态美景与红色记忆交相辉映。
普法零距离:法治阳光照亮“屋檐下”
“我家儿媳妇要和儿子离婚,我们想要孙子的抚养权,怎么办?”“我跟你说,我之前在厂里上班,现在退休了,但厂里还欠我工资,也没帮我交社保,他们说我退休了就不好要这个钱了,我想想来问问这个说法对不对啊?”,人大代表陈何飞、王剑在摊位前忙得不可开交,他与兴仁司法所、兴仁法庭工作人员组成“普法小分队”,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村民答疑解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条文,重点宣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家庭、民间借贷、邻里纠纷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引导村民采用正确方式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提高村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代表们还推出“法律夜校”,利用晚上时间入户讲解赡养、继承等法律知识,累计提供法律咨询80余次,化解矛盾12起,让法治暖流浸润乡村角落。
清洁常态化:和美乡村绘就“新画卷”
每月10日的“村庄清洁日”,人大代表总是冲锋在前。在徐家桥村主干道旁,镇人大代表杨彬带着志愿者开展村庄清洁活动,并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过去我们组路两旁分散了很多垃圾,如今整个村组干干净净,现在我们幸福感满满!”村民陈大爷感慨道。通过代表牵头、群众参与的“积分制”管理,全镇19个村实现垃圾日产日清,黑臭水体变身景观池塘。代表们还建立“回头看”机制,将环境整治建议纳入人大监督清单,推动长效管理落地见效。
帮扶心连心:温情关怀温暖“屋檐下”
“多亏周代表帮忙,我家房屋再也不漏水了!”低保户老刘握着人大代表周建滨的手连连道谢。在“代表结对帮扶”行动中,全镇107名人大代表与困难家庭“一对一”结对,不仅定期送去米面粮油,更注重解决实际困难:帮残疾家庭申请辅助器具,为留守儿童联系课外辅导,替空巢老人清扫房前屋后……今年以来,累计解决住房修缮、慢性病购药等急难愁盼问题32件,真正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从“会场”到“现场”,从“监督员”到“服务员”,兴仁镇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诠释担当。截至目前,“人大+志愿服务”品牌已开展专项活动23场,参与代表180余人次。兴仁镇人大代表们将继续做好志愿服务工作,让“志愿红”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脚,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续写新时代的鱼水情深。(卢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