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西亭镇各村居掀起移风易俗新热潮。镇人大代表主动扛起责任,以“算明白账、破老规矩、树新风尚”为抓手,深入各村入户宣讲,用百姓听得懂的“算账”方式,破解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推动文明新风扎根乡村。
深入调研找症结,锚定“算账”破题思路
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婚丧事宜开支大、人情负担重”问题,西亭镇人大代表率先深入各村居调研,发现“讲面子、比排场”是导致陈规陋习难根除的核心原因——一场白事开支常超四万元,一场红事花费达七八万,不仅让主家背负经济压力,也让随礼村民不堪重负。结合调研情况,代表们创新提出“算账式”宣讲思路:不搞空泛说教,而是提前梳理各村婚丧事宜典型开支案例,制作“新旧标准对比账”,用具体数据让村民直观感受陈规陋习的“沉重代价”与移风易俗的“实在好处”,推动观念转变。
带头入户算“明账”,解开村民“面子”心结
人大代表牵头组建宣讲队,走进村民家中开展“一对一”算账宣讲。
在九总渡村李大爷家,代表们以村内一场4.2万元的白事为例,对比新倡议标准:宴席控制在20桌内、每桌不超200元、简化仪式,总花费可压减至5000元以内。“省下的3万多,能给孩子买房添份力,也能存着养老。”清晰的数字对比,让李大爷看清“旧规矩”的负担,主动认同新做法。
得知村民赵阿姨家年底办喜事,代表们带着红事简办建议书上门,算清“老规矩七八万”与“新倡议1万内”的差距,建议将省下的6万元用于小两口生活刚需。赵阿姨当场表示,要按新规筹备,既体面又实惠。
类似的“算账”场景在全镇各村居持续上演,人大代表用数据打破“面子”迷障,让村民从“被动听”变为“主动认”,逐步接受移风易俗新观念。
长效推进固成果,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目前,西亭镇通过人大代表带头“算账宣讲”,已有多个村居修订村规民约,明确婚丧事宜操办标准。下一步,人大代表将持续深化“算账式”宣讲模式,推动其覆盖全镇所有村居;同时收集村民反馈,协助各村完善移风易俗配套措施,让文明新约从“一时倡导”变为“长久坚持”,助力全镇绘就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的乡村新图景。(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