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师傅,您看,古镇上那栋老公屋,我们有个初步想法,想把它改造成一个蓝印花布艺术中心,专门来听听您这位老手艺人的意见!”区人大代表、二甲镇人大主席季琳向余西居老党员曹师傅诚恳地请教。
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但年久失修的公屋,如何在保护性修缮中焕发新生?这不仅是政府规划图上的一道必答题,更是古镇居民心头的一份牵挂。为此,二甲镇人大代表带着初步设想,走家串户,把决策的“话筒”递到了群众手中。
曹师傅扶了扶老花镜,仔细端详着代表带来的设计草图,沉吟片刻后,眼中泛起了光彩:“这老房子空着也是空着,能派上新用场,是好事!而且是做咱们的蓝印花布,这是给老祖宗的手艺安个家啊!我举双手赞成!”
“赞成之余,您觉得具体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个艺术中心真正‘活’起来,而不是一个空架子?”代表顺势追问,将问题引向深入。
“光有房子不行,得有故事。”他说,“得留个地方,把我们余西的老布样、老工具摆出来,让进来的人第一眼就知道,这蓝印花布的根,长在咱们这片土里。”代表们在笔记本上郑重地记下“本地展陈”等关键词,并标注了重点符号。
“我们不仅要建一个物理空间,更要打造一个文化磁场。”季琳在走访后表示,“曹师傅和街坊们的建议,让我们对这个项目的定位更加清晰:它不应只是一个静态的艺术中心,而应是一个集保护、研究、传习、体验和交流于一体的‘活态’文化客厅。”
问计于民,方能凝聚众智;问需于民,方能贴近民心。这场围绕古镇保护性建设的“庭院恳谈”,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人大代表们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俯下身子听民意、办民事,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虞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