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州区华侨村开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5-29 浏览次数:

 

  通州区金新街道界北村,位于南通高新区南部,世纪大道东侧,南与南通家纺城相临。面积3.32平方公里,全村总人数4136人,海外经商和侨眷400多人,其中在国外长居的有140多人。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安哥拉、罗马尼亚、南非、塞尔维亚、美国、英国、新加坡、乌干达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敢打敢拼的界北创业者开始在异国的土地上抢滩争涂,并逐步扩大他们在海外的经营,村民们海外经商以家纺产业为主,近年来已有向建筑、矿业、运输业、服装、百货等行业转变。目前界北村村民在国外投资的企业有50多家。界北侨商们让南通的家纺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让大笔外汇回流服务于家乡经济建设,带动了纺纱、面料、包装、物流等诸多产业的发展。界北村多次被市、区侨办、侨联评为“先进单位”,2012年被省侨办授予“华侨村”,是江苏省仅有的两个华侨村之一。
  一、工作进展
  界北村被省侨办授予“华侨村”,这是极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将其打造成集产业发展、休闲旅游、进出口商品贸易等项目的综合体,使其成为通州南门的一张名片,对此全区上上下下倾注了热情和心血。
  1、高度重视开发建设。一是调查研究,确定开发思路。华侨村地理位置在南通高新区范围内,南通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到村调研,实地察看,召开村民座谈会,就开发建设事宜听取群众意见。他们还组织班子成员赴浙江台州等侨乡进行考察,学习外地的经验,分析对比,商讨开发思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确定了“整体规划--包装--招商--开发”的思路。二是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为便于工作协调性,通州区相关部门与南通高新区一起组成工作班子,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同时还明确南通高新区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为主包装项目,负责对外招商。三是联动服务,建设拉开序幕。华侨村开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各部门联动服务,主动作为,建设有了实质性启动。南通高新区招商局将华侨村开发项目整体包装,列入招商局招商计划,在招商会上进行推荐,客商们饶有兴趣,进行多轮洽谈,建设部门已停批民房建造,严控华侨村规划区内各类建设项目,国土部门就土地色块调整进行研究,规划部门已完成了华侨村整体的规划设计。
  2、高点定位规划设计。一是择优设计单位。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该院在特色村庄设计上有着丰富的经验,项目经理首席设计师陈安华先生从业近二十年,作为浙江省小城镇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屡次作为浙江特色小镇规划的权威专家,被住建部、江苏、山东、甘肃等各省市政府邀请就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进行授课,并主持了众多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项目,多次获奖。二是创新规划理念。重在塑造侨韵特色、承载侨资反哺和促进村庄发展上。规划目标:做成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南通特色休闲节点、南通高新区文创的重要补充。三是彰显板块特色。华侨文化园。主要根据华侨所在国家的风情,设计有华侨博物馆、花花世界(花卉种植区)、美食庭院(风味美食街)、特色精品民宿等。长者颐乐之家。主要考虑华侨在外,解决家中老人颐养问题,含养老托幼中心、有机素食餐厅、养生健康馆、养生田园等。华侨创业园。结合华桥在外产业设立创业基地,花园式创意办公,主要利用现有厂房进行改造。侨联会馆。用于商业联会、艺术展示、文化交流。创客空间。有纺织创意展销馆、家纺艺术体验学堂、艺术集市、埭上乐园。风情农庄。有世界民俗体验中心、节日市集(农产品交易区)、特色休闲、艺术民居、有机农园等。
  3、高频务实侨务活动。一是侨联机构主动服务。这两年市、区侨务部门搞了多次有关侨商、侨眷的活动,市侨办牵头市图书馆在村开办了我市首个村级少儿图书馆,协调市附院医生来村义诊,联系市演出公司送戏到村;省侨办、侨联以及国务院侨办等领导前后到界北村来调研和指导。二是以“侨”为桥沟通联络。身居海外的华侨们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家乡的发展,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担当中外沟通的桥梁,这些年来,南通市与纳米比亚贺劳纳非迪市结为友好城市,通州区与纳米比亚库内内省塞斯方丹市就建立友好城市事宜进行了接触,并进行了领导会晤,都与侨胞沟通分不开的,背后都要有华侨们奔波忙碌的身影。三是不忘乡情报恩家乡。界北村的华侨还积极投身家乡的社会事业。侨商葛学新、徐新等多次拿出资金救助村里的贫困户;村党总支书记黄国培是一位侨商,又是南通市人大代表,他不顾自己事务繁忙,积极履职,建言献策,承担社会责任。
  二、存在问题
  华侨村开发建设各方重视,有进展,有起色,但与改革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特别是步入实质性开发建设后,一些问题和矛盾开始显露,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和解决,将会影响到开发建设的进展。
  1.产业定位问题。华侨村开发建设离不开产业带动,产业是华侨村建设的基础,发挥着支撑作用。事实上,当年200多名界北村人走出国门,打拼天下靠的就是产业,五颜六色的床上用品迷倒了众多人。然而事过境迁,现在的家纺产业却没了当年的“风采”,也只能在竞争中喘息维持,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难以维继,在这样背景下,如何定位华侨村发展产业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如果选择发展家纺产业,将是传统产业的复制,而缺乏特色,如果定位其他产业,又脱离了家纺基础,少了根基。定位的两难境地使得产业选择左右摇摆,举旗不定。在与华侨交流时深感产业定位的飘忽,也影响到了华侨回乡创业的热情,更有可能为华侨村创业园后续发展造成障碍。
  2.要素瓶颈问题。与当前项目建设中碰到的困难一样,华侨村开发建设中要素制约是不争的事实。首先是土地问题。该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7亩,而基本农田保护区率达90%以上;根据新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情况下是难以调整为建设用地,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内,在界北村项目落地将因土地调整难以到位而受阻碍。再次是资金问题。界北村走出去的商人近10年在海外投资近100多亿元,虽陆续有反哺本地投资,但比例小,在本村投资几乎没有,目前规划的几大特色板块,测算投资需上亿资金,要等招到客商才能“开花结果”。为启动开发,前期还需在征地拆迁环境建设等方面投入资金,时下宏观趋紧,银根收紧,举债维艰,前期开发资金的筹集困难显而易见。还有建设管理的人才问题,科技创新问题,当迈开步子,捋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时,这些要素的制约,犹如一条条枷锁,让发展受限,如不加以研究,努力破解,开发建设难免步履艰难。
  3.侨胞参与问题。“华侨村”根在家乡,脉联侨胞,华侨村开发建设没有华侨们积极参与,就成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华侨参与人数不多,热情不高,有反哺家乡意愿投资的不多,积极频繁地参与侨务活动的也只是“关键的少数”,而面广量大的中间层还处在“休憩状态”。我们作了电话采访调查,参与度不高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小富即安心理,满足现状,缺少长远眼光,这是不求发展的小农意识的变种;迷茫心理,对如何投资发展没有方向;观望心理,在等待,在观看,属于一有机会就跟进的那种类型。影响华侨积极参与的原因虽然还有,但这几种心态不能不说是主要的,如何打破“黎明前的寂静”,让华侨们都热起来,动起来,再回故土,重温乡情,反哺投资,这将是对华侨村建设组织者们的能力水平的一次考量。
  三、几点思考
  华侨村开发建设意义重大,上级领导非常关心。南通市领导王德忠、黄巍东等人多次去界北村实地考察,提出建议。今年初,在南通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南通市人大代表黄国培提出《关于将“华侨村”改造建设列入市美丽乡村项目》的建议,受到了南通市人大领导的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将此建议作为2018年度十件重点建议进行督办。回顾华侨村开发建设从起步到现在的过程,深入分析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与开发建设部门一起研究探讨,就华侨村当前和今后一阶段开发建设工作,我们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要努力破解难题。华侨村开发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用科学的方法去破解。在用地、资金上要有“着一点而生动全局”的思维,华侨村开发建设决策思路上是通过整体包装对外招商来进行开发,政府就要精于筑巢引凰,征地拆迁、园区道路绿化等前期需要资金投入要想方设法得到保证,在硬环境建设上要舍得投入。要通过调度调整置换等积极措施保证前期开发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并随着建设规模需要,逐步匹配用地指标。要科学确定发展产业。华侨村创业园产业定位有其特殊性,规划理念上要缘于家纺而高于家纺,依托优势而不依赖优势,重在发展创意产业、电商产业、服务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要在已经通过的华侨村总体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创业园区产业规划,并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华侨们的意见,集思广益,务求至善至美。要猛攻招商第一难,将华侨村开发招商列入区各类招商活动,同步宣传招商。把侨商作为招商的第一资源,把“侨商回归”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大力推进“侨商回归”。以包装好的投资项目为抓手,邀请华侨村的侨商们开展联谊,以“近水楼台”优势,把资本引进来、落下去、结出果。
  2、要积极引导参与。华侨们主动参与是华侨村开发建设的关键。要采取多种办法加以引导。建立华侨村海外联谊联络站(点),不断拓展与海外侨商侨胞广泛联系,通过政策宣传讲解、联络联谊和向侨胞发出建设家乡的倡议的形式,使侨胞认识到增辉家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及参与家乡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要“连天线、接地气”,关心海外侨胞同时,也要关注侨眷民生,反映侨眷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切实维护合法权益,侨村环境和谐稳定,海外华侨创业安心。侨联部门要及时将华侨村内优秀人才给予推荐,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参与社会管理,就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侨务工作等方面建言献策。要制作反映家乡发展变化宣传片,讲好家乡故事,让侨胞感知家乡,增进他们与家乡的感情,回望家乡,满眼思念,在牵挂回忆中,记住乡愁。
  3、要优化工作机制。华侨村开发建设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必须建立一整套推进机制才能完成。为此,区各建设单位和南通高新区一定要在推进机制上再作完善和优化。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对专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有效的解决办法;要建立严格督查机制,定时对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准确掌握工作最新进展,并对督查结果进行通报;要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区政府、南通高新区及相关部门应就华侨村开发建设事宜主动向南通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汇报,争取得到上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规划局要主动与上级规划部门对接,建议市规划局统筹全市两个华侨村的规划设计,力求做到既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国土部门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上级国土局部门将华侨村建设放在大局中谋划,在用地规划调整、土地指标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财政部门主动和市财政和相关国有投资集团衔接,力争市国有投资集团共同参与华侨村的建设。机制新则灵,机制优则兴。把开发建设的愿望和决心通过严密的科学的机制传递出去,形成压力,不断转化为动力,定能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民宗侨台工委供稿  作者:吴宏芳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新街道朝霞路88号

建议IE8.0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苏ICP备16064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