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官两警”进“家站”:基层治理的通州人大实践与探索

来源:蒋欣妤 发布日期:2025-07-14 浏览次数:

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切实加大法治工作力度,组织区人民法院法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公安局公安干警和司法局司法行政干警走进人大代表之家,将法治力量精准注入基层末梢。两年来,各镇街结合实际分别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两官两警”进“家站”活动。一场场重塑基层治理格局的创新实践,正在江苏南通通州区蓬勃开展。

2024年初春,通州区兴东街道兴飞花苑社区的居民罗大爷带着困扰多年的难题走进了街道人大代表之家。他所在小区的电动车充电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地下室潮湿不能充电,电梯上楼充电又存在安全隐患。

在传统治理模式下,这类涉及多方责任主体的民生问题往往陷入“踢皮球”困境。但这一次,情况完全不同: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和司法行政干警与人大代表一同接待了他,现场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并协同制定解决方案。

仅过数日,社区两处空旷地带便安装了新充电桩,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破局

在当代中国基层治理图景中,法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是难点所在。群众法律需求日益增长与专业法治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矛盾纠纷多元化与基层调解能力有限之间的落差,构成了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跨越的双重鸿沟。

通州区人大常委会敏锐洞察到这一现实困境,于2024年4月8日在兴东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两官两警”进“家站”工作。通州人大的这一创新实践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官”进“家站”,并实现镇街 “检察驿站”和“法庭驿站”全覆盖基础上进行的深化与拓展。

“两官两警”指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和司法行政干警四类法治专业力量。“家站”则是遍布全区基层镇村的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让这四类专业人员常态化进驻代表履职平台,构建“群众说事+代表议事+两官两警理事”的协同治理模式。

在2024年4月的“‘两官两警’进‘家站’”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艳梅明确指出:“要聚焦民生诉求、基层治理和成果运用,让‘两官两警’进‘家站’成为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法治建设的亮眼品牌、收集民意的有效渠道。”这“三个聚焦”为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

人大实践的创新路径与运行机制

通州人大的创新并非简单将政法干警派驻基层,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有机运行体系。早在2023年,区人大常委会就以片区为单位,科学规划设立了58个人大代表“法庭驿站”和“检察驿站”,为2024年的“两站”全面升级,“两官两警”进“家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兴东街道的电动车充电难题解决过程中,居民“说事”提出诉求,人大代表“议事”分析问题症结,而“两官两警”则从法律角度厘清各方责任义务,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州人大的实践还具有精准化、特色化优势。先锋街道探索出四步工作法:由网格员倾听民意收集问题,研判确定需要化解的问题,“两官两警”与代表共同会商以求解决方案,解决后的跟踪回访,使活动贴合群众需要,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加明显。

在石港镇,关注道路交通安全,公安以电动自行车安全为题,宣传道交法;在十总镇,关注土地纠纷,法院以土地流转为题,现场答疑解惑;在兴仁镇,关注营商环境,检察机关以法治护企为题,给予法制指导;在东社镇,关注老年人权益保护,以养老为题,与当地忠孝文化创新融合,现场调解赡养纠纷;在金新街道,关注群众身边难点,以物业为题,宣传高空抛物等危害;在二甲镇,围绕余西古镇修建,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司法局结合修建合同、古街保护、修建安全、修建矛盾等与人大代表全过程参与……“两官两警”进“家站”在全区14个镇街实现了遍地开花和常态会运行。这些做法既有法治宣传,又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法治内涵。

“两官两警”实践成效的多维呈现

一年多时间来,通州人大“两官两警”进“家站”的治理效能已在多个维度显现。在民生服务层面,法治资源的下沉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法律服务。

先锋街道有一对父母头疼未满十四周岁的女儿总是逃课到台球室,在“两官两警”进村活动中,人大代表与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一起努力劝返回校,共同保护未成年人。

十总镇村民刘大爷长期困惑于家中精神病人的监护权问题,在“两官两警”进村活动中,法律专业人士详细解读了监护人的确定顺序、职责及变更程序,为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矛盾化解层面,源头预防和前端治理效果显著。2023年以来,借助驿站平台,先后有150名司法人员走进58个家站点与近千名群众面对面交流,其中法律宣讲216场次,法律咨询558人次,化解矛盾300余起。

在法治文化培育层面,群众法治意识明显增强。“过去遇到纠纷要么忍气吞声,要么闹得不可开交,现在有法律专家撑腰,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十总镇一位村民代表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心声。这种从“信访”到“信法”的转变,正是基层法治生态改善的生动体现。

“代表家站”规范化建设的理论启示

通州人大的实践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

这一模式重构了基层治理力量结构。它打破了传统条块分割的行政壁垒,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一平台,将分散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的专业力量整合为基层治理合力。

同时,该模式也创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两官两警”进“家站”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建立了一套常态化民意收集转化机制。人大代表将群众意见建议转化为高质量代表建议,打通了民情民意上传的通道,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内涵。同时,也是拓展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和司法局展现工作成绩、接受群众监督的路径,将收集的意见建议转化为完善自身工作的“金点子”。

面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更高要求,通州人大“两官两警”进“家站”实践仍需持续深化。在服务精准度方面,可进一步细分群众法律需求类型,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特点提供定制化法治服务。例如,针对老年人群体强化防诈骗宣传,针对企业密集区加强商事法律咨询等。

在技术赋能方面,还可以探索建立线上“人大代表家站”平台,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使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法律咨询、反映诉求。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预判区域矛盾风险点,实现治理关口前移。

在制度保障方面,需健全“两官两警”进“家站”的激励考核机制,将基层服务实效纳入政法干警评价体系,激发其服务基层的内生动力。同时完善人大代表与政法干警的协同机制,形成更加高效的问题“发现—解决—反馈”闭环。

通州区兴东街道的空地上,一排崭新的电动车充电桩静静矗立,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有形见证。而放眼整个通州,58个人大代表“法庭驿站”和“检察驿站”正如神经网络般延伸至各个角落,将法治温度传递到千家万户。

辍学的孩子重新坐回教室、因为界址纠纷争吵多年的兄弟握手言和、学生握起法锤感受到法庭的威严……类似的生动场景,共同描绘出一幅法治力量与基层民意深度融合的治理新图景。

这场源于通州人大的实践探索,正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着宝贵的区域样本。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具体民生问题,更在于构建一种法治与德治、专业与民主、技术与人文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新生态。(林峰、张晓燕)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新街道朝霞路88号

建议IE8.0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苏ICP备16064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