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通州,通吕运河两岸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这份沁人心脾的“通州蓝”背后,是全区上下持之以恒打好蓝天保卫战的不懈努力。今年5月至7月,区人大常委会聚焦群众期盼的“清新空气”,亮剑出鞘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以法治力量为蓝天保卫战保驾护航。
高位推动 织密监督网络
“大气污染防治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任务。”5月28日,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执法检查方案,标志着这场历时三个月的监督行动正式启动。由常委会主任陈艳梅挂帅,全体常委会组成人员参与的执法检查组迅速组建,一张覆盖14个镇(街道)的监督网络悄然铺开。
6月11日的动员会上,生态环境专家详解法律条文的声音还未落,“两随机、两公开、一监督”的创新监督机制已引发热议。“既要听汇报看材料,更要查现场找问题。”陈艳梅的要求明确而坚定。随后的一个月里,检查组兵分多路,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直插一线:学校操场翻新工程的扬尘监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加油站的油气回收系统能否达标?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工业企业的废气处理装置运行如何?一个个问号在实地检查中逐渐拉直。
铁腕问政 直击痛点难点
“如何压实扬尘治理责任?”“怎样改善露天烧烤油烟直排问题?”7月22日的专题询问会上,8位人大代表抛出的问题直指要害。面对“辣味”十足的询问,区住建局、城管局等8个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逐一作答。当听到“今年港口岸电使用量将突破36万度”的承诺,看到“露天烧烤净化装置安装推进”的计划表,在场的人大代表们频频点头。这场“红脸出汗”的问政背后,是检查组前期收集的132条群众线索。开展执法检查时,检查组发现某汽修厂未使用低VOCs涂料;夜市多家烧烤摊点直排油烟;建筑工地小型项目和收尾工程裸土覆盖不全、车辆带泥上路……这些带着“火药味”的问题被一一摆上台面,推动相关部门建立起“问题整改台账”。
成效初显 法治护航蓝天
执法检查的“利剑”之下,法治威力持续释放。数据显示,截至7月27日,全区PM2.5均值27.3微克/立方米,全省第三,同比改善3.5%;优良天数比例79.8%,全省第八,同比下降7.3个百分点。在江苏通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指着新投入的废气处理系统说:“执法检查督促我们投入300万元升级设备,预计实现年削减VOCs排放6.15吨。”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机制完善:区政府修订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5+2”巡查机制;16个标准站与73个微型站构成的监测网络24小时运转;“非接触式执法”让540个用电监控点成为“千里眼”。正如陈艳梅所言:“执法检查不是终点,而是推动法律实施的新起点。”
如今,这场覆盖工业、农业、交通等六大领域的执法检查已进入整改落实阶段。区人大常委会将对8个部门的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并适时进行满意度测评。在法治护航下,通州的天空正变得越来越蓝,那份属于通州人的“蓝天白云幸福感”,正在监督执纪的持续发力中愈发浓厚。(陶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