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人大代表年中问政会的实践与思考 ——以南通市通州区人大做法为例

来源:蒋欣妤 发布日期:2025-09-28 浏览次数:

image.png

(2025年8月14日,南通市通州区人大常委会在区行政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人大代表问政会,300余名区人大代表和部分在通州的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参加了问政会。)


问政是人大代表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有效形式,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南通市通州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自2022年依法履职以来,连续四年在每年8月常态化开展人大代表年中问政会,并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精准选题:聚焦发展大局,确保“问得准”

一是胸怀大局,对接“政之要者”。通州区人大在谋划问政议题时,坚持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区政府重点任务和全区发展大局。例如,近年来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营商环境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等全局性、战略性课题,从中寻找需要破题攻坚、需要凝聚共识的切入点作为问政备选方向。这使得问政工作自觉融入全区发展大局,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向,为高质量发展献智聚力。

二是心系百姓,聚焦“民之盼者”。通州区人大在确定问政具体问题时,把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愿作为“第一信号”,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通过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线上平台、入户走访、座谈调研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关心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2025年的问政会前,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调研,广泛征集,形成了涵盖多部门多单位的100道问题题库,确保了问政内容的广泛性,代表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是直面问题,瞄准“症结所在”。通州区人大在筛选问题时,注重选择各方面关注、矛盾比较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例如,在2025年的问政中,代表们抽问的农村交通环境改善、就业推进措施、河道水质改善、渣土扬尘治理、教师队伍建设、慢性病医防融合、投资收益分配、文体消费拉动、反诈宣传、固定资产投资等,都是经过认真审核挑选、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具体问题,直指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确保了问政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周密组织:规范问政流程,确保“问得实”

一是做足前期准备功课。通州区人大高度重视问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深入调研摸底。围绕初步确定的问政方向,组织机关委室、人大代表、专职委员会开展专题调研,为现场问政提供可靠的事实和数据支撑。其次,科学构建题库。在广泛征集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筛选和提炼,形成质量高、针对性强的问政题库。其三,慎定问政代表。如2025年问政会,由各镇街推荐,区人大常委会综合考量代表履职能力、专业背景、所联系群众范围等因素,研究确定提问代表名单,并采用抽签方式决定提问顺序和问题,体现了公平性和广泛代表性。最后,做好沟通协调。提前将问政安排、规则要求通知到政府相关部门,督促其认真准备,确保现场应答质量。

二是优化现场设计安排。通州区人大注重营造庄重、严肃、民主、互动的会议氛围。首先,流程规范清晰:明确主持人职责、代表提问规则、部门应答要求、抽题方式、计时提醒等,确保会议井然有序。其次,过程公开透明:邀请部分全国和省市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媒体记者等旁听,将问政过程置于阳光下,接受社会监督,扩大影响力和公信力。第三,环节衔接紧凑:从代表抽签、依次提问、部门应答到后续交接,环环相扣,节奏紧凑,保持活动现场的张力与效率。

三是强化现场互动质效。通州区人大鼓励代表不仅基于前期调研提出问题,更可根据现场回答情况进行适时追问,将问题引向深入,避免“一问一答”流于形式。同时,要求应询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坦诚回应,不仅要解释情况,更要阐明原因、拿出对策、作出承诺,杜绝空话套话。这种“面对面”“实打实”的交流,使得问政会成为汇聚智慧、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平台。

有效应答:强化责任担当,确保“答得透”

一是态度端正诚恳。被抽中的应询部门牢固树立“监督就是支持”的理念,充分尊重人大代表的监督权,以虚心、诚恳、负责的态度接受询问。认识到问政是帮助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推动发展的难得机遇,杜绝了敷衍塞责、避重就轻、强调客观的现象。四年来,每次问政会上,通州区政府部门负责人均能到席认真应答,体现了对人大监督的尊重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二是内容实事求是。通州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应答建立在深入调查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对取得的成绩客观反映,不夸大其词;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不回避遮掩;对工作的难点坦诚说明,不推诿塞责。如2025年的问政会上,通州生态环境局回应水质改善,区发改委回应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等问题时,都基于详实的数据和分析作出回答,令在场的人大代表信服。

三是措施具体可行。通州区政府部门负责人回答代表提问时不是只谈认识、只讲原则,而是拿出针对性强、可操作、能落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对于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当场表明改进态度;对于代表关心的具体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办理承诺;对于涉及长远的问题,提出了治本之策的努力方向。如2025年的问政会上,针对渣土扬尘治理、老旧小区改造、慢性病设备采购等问题,区有关部门都给出具体的管理措施、项目安排或工作计划。

跟踪督办:推动落地见效,确保“改得好”

一是及时交办明确责任。问政会后,通州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迅速对代表提出的问题、部门的应答承诺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分类,形成详细的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办理意见,交区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明确办理时限和要求。如,2025年问政会后,通州区人大即对会上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形成清单交办政府,确保了问题的“对号入座”和责任的“精准压实”。

二是加强跟踪督促检查。通州区人大将问政问题纳入日常监督工作计划,通过听取汇报、专题视察、调研走访、代表约见等多种形式,对办理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动态监督。特别是对部门在会上作出的承诺事项,列为督办重点,紧盯不放,一督到底。同时,还探索建立问题办理成效评价机制,适时组织代表对办理结果进行满意度测评,推动真整改、真落实。

三是注重成果转化运用。对问政中反映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通州区人大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治本建议,推动从制度机制层面加以解决。对问政中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同时,将问政结果及办理情况作为评价部门工作的重要参考,增强监督刚性。最终目的是通过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个领域工作的改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是健全反馈公开机制。按照规定时限,督促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问政问题办理情况,并适时向人大代表通报反馈。通过人大网站、公众号等渠道,依法公开问政情况和问题办理结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问政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上。

经验启示:筑牢思想根基,确保“走得正”

通州区人大连续四年开展年中问政会的实践,不仅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也为深化人大监督工作、特别是问政这一监督形式的规律性认识提供了宝贵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准问政方向。人大问政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通州区人大的实践表明,问政议题的确定、重大事项的安排、监督过程的把握、问政成果的运用,都要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的大局来展开,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确保问政工作始终与党委同心同向、同频共振,这是问政工作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二是必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筑牢问政根基。问政会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课堂和有效载体。从问题征集、调研摸底到代表参与、现场问答,再到跟踪督办、结果反馈,每一个环节都应体现人民民主的要求。通州区人大注重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拓宽民意表达渠道,让问政过程成为汇聚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性和优越性。

三是必须遵循依法依规原则,规范问政行为。人大监督是在法律框架内行使职权。问政会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确保于法有据、于规周延。通州区人大在问政的组织、代表提问、部门应答、督办反馈等环节,都注重规范性建设,确保问政活动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维护了人大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是必须树立实效导向,彰显问政价值。监督的生命在于实效。问政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通州区人大着力在精准选题、深入调研、有效应答、刚性督办上下功夫,推动了一批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改进,使问政会成为推动发展的“助推器”、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凝聚共识的“连心桥”,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人大监督的价值和力量。

五是必须勇于守正创新,激发问政活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也永无止境。人大问政工作也需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探索新形式、新方法、新机制。通州区人大在坚持好的做法基础上,将进一步丰富问政形式,拓展监督深度,增强公开透明度,提升问政工作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徐建锋)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新街道朝霞路88号

建议IE8.0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苏ICP备16064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