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站”全覆盖“法务”到家门 ——通州“两官两警进家站”构筑基层治理新范式

来源:蒋欣妤 发布日期:2025-09-25 浏览次数:

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持续加大法治工作力度,积极组织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和司法行政干警走进“人大代表之家”,广泛开展各类法治服务与治理活动。两年来,各镇街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两官两警进家站”活动,有效推动司法力量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法治力量向基层末梢精准延伸。

一、 建强平台,创新机制,织就法治力量“覆盖网”

区人大常委会以规范化建设和实效化运行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通州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一是搭建司法机关参与基层治理平台。立足基层治理法治需求,依托全区代表之家(联络站)作用,积极探索司法机关融入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在全省率先开展“两官两警”(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司法行政干警)进“家站”(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系列活动。出台《关于开展“法官检察官进人大代表之家和联络站”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畅通司法为民渠道,搭建起司法机关常态化参与基层治理的工作平台。二是推动法治力量全域覆盖。2023年,区人大常委会以片区为单位科学规划、创新设立58个人大代表“法庭驿站”“检察驿站”,实现人大代表协同“两官”进“家站”全覆盖,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2024年,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工作内容,将公安干警、司法行政干警纳入进“家站”范围,实现法治力量门类齐全、全面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专业、便捷的法律服务。通过开展“两官”进“家站”活动,推动代表和“两官”常进家站、常驻家站,拓宽群众了解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渠道,增强法治工作接地气的广度、察民情的深度、聚民智的精度,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普惠于民,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精准对接,下沉服务,打好多元共治“组合拳”

区人大常委会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重点难点,积极探索推动法治资源和力量下沉一线、服务民生。一是延伸司法为民触角。围绕党政要事、民生实事和治理难事,在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优化、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提供“订单式”“定制化”“个性化”法律服务,为群众和代表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化解渠道,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消灭在萌芽、解决在诉前。各镇街结合实际,聚焦消防安全、反诈宣传、道路安全等主题开展针对性活动,获得群众广泛好评。二是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四步法工作法”:通过网格员倾听民意、收集问题;研判确定需化解事项;“两官两警”与代表共商共议形成方案;事后跟踪回访,形成“群众说事+代表议事+两官两警理事”的基层协同治理模式。通过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和司法行政干警常态化进驻代表履职平台,贴合群众需要开展活动,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区委主要领导参与现场观摩并予以高度肯定。相关经验获新华网、央广网、学习强国、中国江苏网、江苏卫视、《人民与权力》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三、双向赋能,融合增效,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

“两官两警进家站”工作机制,实现了基层民主与法治力量的深度融合、双向赋能。一方面,人大代表通过参加“家站点”活动深入了解司法工作,成为法治的宣传者、推动者;同时发挥人大代表更贴民心、更近民意的身份优势,代表群众参与调解、执行、听证等司法活动,有效打破司法机关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壁垒隔阂,使监督更接地气。另一方面,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将本职工作与“进家站”活动有机衔接,在向基层介绍自己工作成绩的同时,围绕治安管理、矛盾化解、未成年人保护、土地流转、法治宣传等统筹发力,全方位参与基层治理,推动“两官”进“家站”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2024年,全区共组织118名司法人员进驻58个家站点,与近千名群众面对面交流,开展法律宣讲116场次,提供法律咨询258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

四、经验启示

一是重构了基层治理力量结构。打破传统条块分割的行政壁垒,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一平台,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和司法行政部门的专业力量,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增强治理体系的法治内涵。二是拓展了司法机关畅通民意的渠道。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和司法局通过活动展现工作、接受监督,将群众意见建议转化为改进工作的“金点子”,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三是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形式。“两官两警”进“家站”既解决具体问题,更建立常态化民意收集和转化机制。人大代表推动群众意见建议转化为高质量代表建议,畅通民意上行渠道,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路径和实践内涵。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新街道朝霞路88号

建议IE8.0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苏ICP备16064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