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春,石港镇人大代表、渔湾社区党总支书记,多年的人大代表工作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当好人大代表,必须要有“五心”。这“五心”是洗耳恭听的耐心、坚如磐石的信心、勇当先锋的决心、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我爱我家的真心。
第一颗心:以洗耳恭听的耐心,记录群众反映的每一件“小事情”
2004年,何晓春从辽宁省武警总队退役返乡,来到石港镇城管队工作。8年后,调至渔湾社区。2016年,当选为镇人大代表。无论是干城管,还是做社区工作,他始终把倾听民意和为民发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多年来,何晓春从不缺席镇人大代表群众接待日。无论来访的群众有什么诉求,都能做到一视同仁、耐心倾听,嘘寒问暖、端茶让座。在“面对面”接待群众中,他不说“官话”“套话”“空话”,从不“忽悠”群众。他如实记录来访者的每一个诉求,并告知办理程序及办理时限。前不久,有群众反映社区濠港花苑1号楼西侧南北路对面经常有重型货车随意停放,影响交通出行。他当即记录下来,随后召集有关人员实地查看,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决定安装活动式限高门,顺利解决了老百姓“家门口的烦心事”。
作为人大代表,要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耐心倾听群众“诉苦”,记录整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先后提交了议案、建议、意见8件,涉及道路、桥梁、环境整治等民生问题。很多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变成惠民“良方”,逐一落实到位。群众满意了,他的履职信心更足了。
第二颗心:以坚如磐石的信心,拔掉竖立十四年之久的“钉子户”
奋斗成就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工作中何晓春主动担当,敢于啃“硬骨头”,用闯劲拼劲韧劲,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今年,社区拔掉了竖立在政府东侧红绿灯旁边十四年之久的“钉子户”于先生一家。5月10日何晓春第一次登门拜访,见到于先生的老婆就主动“认亲戚”,大声喊:“干娘,干儿子来了!想听听你们的心里话!”一声“干娘”拉近了与于先生一家的距离,他们也打开心扉说着拆迁中那些眼里“不痛快”的事儿。何晓春明白了他们的“心结”——觉得拆迁补偿方案“吃了亏”,于是对他们说:“拆迁中所有的事情,干儿子给你们把关!”为了“干妈”一家新建别墅的选址,他前前后后跑了十余趟,“干妈”总算满意了。谁知“干妈”的邻居跳出来说,新建的房子会影响他们家房屋地基的稳定性。何晓春向“干妈”的邻居保证,施工不会影响到他们家的地基,还打“感情牌”,说“多个邻居能相互照,碰上雨天还能帮忙收收东西”。现在,“干妈”一家正开开心心地建新房,邻居也常跑去搭把手、帮个忙。
今年,建设颐港三期安置房需征地67亩,兴建14栋安置房,预计年底封顶。何晓春在推进拆迁中,坚持“一碗水端平”的原则,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说得明明白白、办得清清楚楚,群众觉得很放心。
第三颗心:以勇当先锋的决心,驶入发展村营经济的“快车道”
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把握发展机遇。何晓春认为必须带领百姓搞产业、谋发展、富口袋,让百姓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从2018年开始,渔湾社区引进2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涉及电子、服装、食品等行业,年创利税2000多万元,为当地百姓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
社区努力营造亲商爱商和助商暖商的氛围,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2019年,南通溪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社区。去年春节期间,何晓春到企业“走帮扶”时了解到,公司的四间老房子墙体开裂。他当即现场办公,爬上墙垛量裂缝,取证审批,敲定改造方案。看到他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企业老总感动不已。
渔湾社区有居民1200多户,大多数人集中居住在拆迁安置小区。社区因地制宜于2018年2月成立了通州区港湾劳务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采取物业公司式市场化运作模式,承接了濠港花苑、颐港花苑等多个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今年,何晓春计划成立江苏港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将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学校物业等,纳入物业管理一体化服务范围,更好地服务石港新城建设。他还计划成立南通市渔湾农村投资有限公司,整合闲置地块和房屋,发展“租赁”经济,实现村营年收入120万元的目标,力争以发展村级经济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第四颗心:以无微不至的关心,成为群众的贴心“红马甲”
在渔湾社区,有一群身着“红马甲”的人。他们是党员义工志愿服务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网格员志愿服务队、港湾义工志愿服务队、社区医生志愿服务队的成员。
作为“红马甲”的领头人,何晓春带着他们深入寻常百姓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践行着人大代表为民服务的初心。
农村工作面广量大,既多又杂。如果不把“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解决好,群众就会心里不爽、怨声载道,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2022年6月,社区有两户农民为了灌溉渠的问题要动手。原来一户农民因为土地界址被毁,与邻居发生纠纷,就把灌溉渠堵起来了。何晓春现场做工作,将界址重新竖起来了,水渠畅通了,老百姓的心不“堵”了、“气”也顺了。
社会中的每一个弱小群体都不应该被忽视、被遗忘。每逢节假日,何晓春带着“红马甲”上门看望和慰问社区里的残疾人、低保家庭和高龄老人。居民陈女士不幸得了脑肿瘤花去治疗费70多万元,陈女士的老公又在外地打工,女儿还在读书,家庭陷入困境。社区商量后,给陈女士的老公就地找了一份工作,给她女儿办理了相关补助,用爱给这个风雨飘零的家庭撑起一把大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有把群众的“烦心事”,当做自己的“心上事”,群众才会感觉到人大代表与人民“心连心”。
第五颗心:以我爱我家的真心,打造新农村的“新颜值”
亭石河畔,碧波荡漾;广惠东路,新建的桥梁飞架两岸;颐港家园,垃圾分类蔚然成风……走进渔湾社区,一步一景一画卷。
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生活质量的根本,也是乡村发展的基本保障。何晓春以我爱我家的真心,真情打造新农村“新颜值”。
渔湾社区河网密集,作为社区河长制工作总负责人,他以脚步丈量着9条河道,确保河道长治久清。2021年,省级工程“亭石河改造”渔湾段进场施工,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巡查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年的秸秆禁烧是渔湾社区必须面对的重点工作。他“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田”,杜绝冒青烟,发挥带头作用。近几年,社区推进“厕所革命”,家家户户换上了洁净的抽水马桶,改善了卫生条件、提升了生活品质。
他将群众心中的“小确幸”化作民生“大幸福”,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打响蓝天碧水保卫战,“宜居新渔湾,幸福好家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社区平静的生活。何晓春响亮地喊出“我是人大代表,我先上”的口号。虎年从大年初一开始,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连续干了23天,他和其他人一起勇“疫”前行,守住了渔湾“阵地”。
一位老军人返乡祭祖,作诗一首:当年江北卖渔湾,人穷地瘦不一般。而今改天又换地,渔湾处处赛江南。
何晓春始终觉得想要赢得群众信任,没有别的捷径,就是要不忘初心,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尽管渔湾社区先后获得江苏省美丽乡村、江苏省健康社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荣誉,但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他表示,今后将继续把“办老百姓最需要的事”作为履职尽责的落脚点,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做,以实际行动兑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