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洒在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纱西路上,骑行爱好者邢海江轻快地掠过新铺的沥青路面,路侧竹篱笆护栏与初绽的绿植在风中摇曳。车轮下这条3.2公里长的农路,曾因狭窄破损让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却串联起该镇的纱场社区、华芦村的田园风光与工业园区的蓬勃活力。“标线清晰、绿树成荫,骑行既是竞技,更是享受!”他的赞叹声随着骑行的队伍在晚
风中传得很远。
在这幅“人在画中行”的动感画卷背后,是曹春、潘跃进等17位区人大代表自2022年通州区十七届人大以来的一次、二次、三次会议期间连续三年提交的15份建议扎实推动的成果。一条条农路从出行痛点蜕变为风景线,见证着民意与政心的同频共振——302公里美丽乡村路蜿蜒伸展,14条道路获评“四好农路”,通州农路建设正以“片区化”思维谱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全面振新的新篇章。
烂泥路变身文旅新动脉
建议的内容各有侧重,农路的建设各具特色。在石港镇渔湾景区,睹史院村党委书记镇永忠代表推动的《关于升级石北横路服务乡村旅游的建议》落地有声。8公里道路“白改黑”后,老男孩咖啡馆主理人刘李彬将店面从镇上迁回绿荫深处:“骑行客每周超200人,路畅了才有了这份底气!”90后杨露露的农产品直播间依托便捷物流创下月销20万元纪录;村集体收入增至329万元。一条路激活整片乡村经济带,印证了代表们“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富一方民”的愿景。
创新机制凝聚攻坚合力
面对资金与管护难题,区政府有关部门创新破题。区财政局开展项目论证压缩投资529万元,同时投入1.13亿元保障40公里提档升级。区农业农村局推行“四新技术”预防性养护,高渗透再生剂修复“亚健康”路面,成本降低40%,工期缩短60%。区交通局“路长制”更让管理神经末梢灵敏。全区3119公里农路纳入数字化监管,路长扫码巡查隐患直传平台。金沙街道王飞路长与交警联合排查14处风险路口,“发现-整改”闭环一周完成。百姓笑言:“路上每块公示牌都是责任状!”
路网经纬织就振兴蓝图
一条条农路如同强劲血脉,让村庄因路而美、产业因路而兴、百姓因路而富。站在东沙大桥远眺,五接镇开沙环线串起洲际梦幻岛、乒乓球训练基地等旅游明珠;石港镇“漫渔湾”路线将圣耕园、老男孩咖啡屋连为2公里文化长廊。这种“片区化”实践被写入《南通市农村交通服务乡村振兴2.0指导意见》。2024年全区投入5000万元打造的3个示范片区,正成为长三角农路升级样板。“铺下的是路,连起的是心,通往的是富。”时任石港镇镇长的曹文峰代表的总结朴素有力。随着17条农路提档工程的完美收官,通州区近十年间累计投入12亿元管养3600公里农路,207个村集体平均收入128万元,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暮色中的耥耙沟路华灯初上,开心田园生态农场里游客欢声笑语。三年前这里还因道路颠簸遭投诉,如今农场主曹荣见证着改变:“路平景美,客流翻倍!”而十里外的纱西路施工现场,工人们正为“放飞假日”的骑行赛道做最后修整——这条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被命名为“代表建议路”,铭刻下17位代表由农路建设推动乡村蜕变的足迹。
农路延伸处,开沙岛民宿灯火渐次点亮,石港镇直播间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当阡陌纵横化作经济动脉,通州的实践昭示:每一公里“四好农村路”,都是人大代表用心用情丈量民生温度的“标尺”,更是通往共富未来的“快车道”。(徐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