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写入政府红头文件的人大代表建议 ——南通市通州区人大代表助推农民建房政策出台的故事

来源:蒋欣妤 发布日期:2025-08-11 浏览次数:

初春的江海平原,雨水敲打着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新联村老农张家的屋顶。他仰头凝视着天花板上蜿蜒的水渍与裂缝,一声叹息沉重得仿佛能穿透屋梁:“这房,三十多年了,老啦,是真不敢住了。”邻居老王闻声,指了指不远处已打好地基却荒芜数年的空地:“集居点?盼了几年,地还在那儿荒着呢。”

这堵无形的墙,不仅拦住了安居梦,更卡住了乡村发展的脉搏。

听民意,泥土里“抠”出来的真问题

2025年初,通州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一份编号为282号、长达2200字的代表建议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原来,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主任林峰提交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农民建房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直指农民“建房难”的痛点。令人惊叹的是,短短不到半年时间,这份凝聚民声的代表建议,其核心诉求便化作《通州区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的正式条文——政府红头文件里,清晰铭刻着人大代表的智慧与担当。

林峰的工作履历,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三农”笔记。从兴东街道、刘桥镇的书记镇长,到农业农村局、民政局的领导岗位,数十年深耕基层的足迹遍布通州田野阡陌。他熟稔农桑,更深知瓦檐之下农民的忧乐冷暖。

“我们现有农村住房,大部分是八九十年代建的,”林峰在走访中,手指常不由自主地抚过农房斑驳的墙皮,“质量、结构早跟不上今天的生活了,乡亲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像旱田盼雨一样急迫!”然而现实如冰冷的闸门——2024年全区仅17户农民取得规划许可证,其余400多户只得打着“危房维修”的擦边球勉强改建。一边是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超2000亿元的殷实家底,一边是集居点规划“悬空”、翻建政策严苛的无奈现实。周边海门、启东允许原址翻建,通州却只准在旧规划线上“缝缝补补”。

知民心,算盘上“打”出来的金点子

农民建房难,症结何在?林峰一头扎进矛盾最深处。

他踏遍镇街,推开一扇扇农家门扉,听抱怨、记诉求;他叩开区住建局、农业农村局、资规局的大门,查政策、对数据、辨症结。厚厚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政策衔接的“断点”、审批流程的“堵点”、土地指标的“卡点”。

“问题不能只看到‘堵’,更要算清‘疏’的活账!”林峰在调研报告中挥毫泼墨,一笔笔勾勒优化建房管理可能激发的巨大动能:全区8321个村民小组,若每组每年有1户建房,每户需10名建筑工人,即可吸纳8万建筑大军就近就业。彼时,受房地产低迷影响,十万通州建筑工匠正苦于无活可干。若一个农民工参与民房建设,以日均300元计,年做300个工日,增收可达9万元。这增收的涓流,汇入的正是内需的江河。每户40万建房投入,撬动的是每年33亿元的建材消费;一户建房90天周期内约4.5万元的菜烟酒消费,8000户便是3.6亿元的社会零售额。消费引擎的轰鸣,足以驱散经济下行的阴霾。

数字无言,却力重千钧。这盘民生与经济“双活”的大棋,在林峰心中已然落子清晰。他据此提炼出三条破局之策:积极向上争取专项用地指标;允许一般村庄有条件翻建农房;下放审批权限、再造流程。

代民言,督办中“盯”出来的新政策

这份凝结着泥土气息与理性光辉的建议,被区人大常委会敏锐地捕捉到其分量,从406件代表建议中脱颖而出,列为年度十大重点督办建议之一,由区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和区政府分管领导联合牵头督办。2025年3月交办区政府后,一场围绕农民“安居梦”的行动迅即展开。

区人大常委会领导亲自挂帅督办,组织专题视察,会场里追问进展的声音带着不容敷衍的锐利:“农民等不起,拖不得!”区政府则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牵头、多部门联动的专项工作组。

协调会上,林峰据理力争:“翻建适度放开,不是无序开口子,而是尊重现实需求,关键在科学管理!”他将调研中获取的浙江、苏南等地成熟经验反复陈述。资规部门对用地指标的争取路径、住建部门对审批下放的可行性、农业农村部门对“一户一宅”的动态监管……每一项议题都在碰撞、交锋、融合中逐渐明晰。

高效的协同最终催生了政策突破:新修订的《通州区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管理办法》中,林峰建议的核心主张被郑重吸纳:“城郊融合类村庄”明确五年内无搬迁计划的,经镇街审批可翻建,为城边村松了绑;“搬迁撤并类村庄”对五年内无搬迁计划的,允许原址翻建,为缓冲期内的村民提供了合理出路;“其他一般村庄”旗帜鲜明允许利用既有宅基地翻建、改建,彻底打通了最普遍村庄的翻建通道。审批流程再造方面,新建房规划许可明确委托镇街审批,翻建房则简化为村审镇批,层级大幅精简。公益金调节机制上,对因人口增加适度超占面积的,创新性提出缴纳公益设施建设基金,兼顾刚性与弹性。

遂民愿,文件里“长”出来的新希望

从建议交办到红头文件出台,全程不到半年。当看到自己的思考与呼声最终转化为区政府文件上那一条条具有执行力的条款时,林峰感慨:“这不是我个人之功,是民意的胜利,是人大监督推动政府科学决策、高效回应的生动体现。”

新政甫一落地,效应立竿见影。

在金沙街道,村民老李捧着新鲜出炉的翻建批文,笑得合不拢嘴:“以前跑断腿也批不下来,现在流程快多了,我这把年纪还能住上新房!”石港镇广济桥村,首批规划集居点用地指标迅速到位,沉寂数年的荒地上终于响起了打桩机的轰鸣。十总镇的建筑工老陈带着同村工匠们接下了本村的建房工程:“家门口有活干,踏实!”

审批层级精简后,农民建房审批时间普遍从过去的数月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效率提升看得见摸得着。更深远的影响如春水漫灌:建材市场回暖,消费活力渐显,乡村工匠重拾生计,乡贤能人看到家乡环境的改善,扎根乡村、参与振兴的意愿也在悄然增强。一纸文件,不仅松开了束缚农民建房的绳索,更在通州乡村广袤的土地上,激活了就业、消费、投资的源头活水。

文件印发后,林峰特意去了趟新联村。张家屋顶的裂缝依然在,但老人眼中已满是希望:“林代表,新政策我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等雨季一过,我这老屋,就能堂堂正正申请翻建了!”阳光穿过云层,照亮了他皱纹深处的期盼。

这份写入红头文件的建议,字字句句皆由民生渴盼中淬炼而出。它超越了纸面,化为农民手中崭新的钥匙,打开的是安居之门;它落地为乡村崭新的瓦檐,撑起的是民心的期盼。林峰代表的足迹与思考,通州区人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监督实践,政府闻令而动的改革效率,共同在江海大地写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篇章。(张晓燕)


版权所有:南通市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址: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新街道朝霞路88号

建议IE8.0 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苏ICP备160642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