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服务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刘桥镇人大代表、刘桥社区党总支书记,羌峰鑫始终牢记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利和使命,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当先锋作表率、架桥梁当纽带。他经常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当好人民声音的‘传声筒’,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是我的责任。”
用智慧谋事,用激情创业
刘桥社区地处古镇刘桥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沿海高速刘桥出口、九圩港、五平公路、通刘公路、规划中的226省道等水陆交通干线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社区总面积12.509平方公里,分设87个居民小组,人口1.29万,全村耕地总面积8500亩,其中流转2000亩,高标准占比59%。刘桥镇工业集中区东区、西区均位于辖区内。
羌峰鑫立足社区实际,锚定建设乡风文明示范村目标,充分发掘刘桥特色文化和社区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一步一个脚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他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在新型农业发展上的先进经验,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种植的农业机械化和综合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农户缺劳力、缺时间、缺技术等实际困难。他支持辖区企业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纺织、服装、机械、电子、五金、建材、食品、家具多元化的工业体系,凸显阀门机械、船舶修造及钢结构、纺织服装三大产业优势。他充分挖掘刘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大礼堂”、“文贤园”、“思廉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规划建设,聚力打造刘桥社区文化品牌,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
用全心做事,用理法作为
“作为基层的人大代表,我就想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去深度调研,看看怎么样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脚底沾泥,心里有底。羌峰鑫的脚印遍布刘桥社区的每个角落,听民意、看企业、访部门,不断学习深造、不停走访调研,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了他沉甸甸的思考建言。履职期间,他不负选民重托,牢记职责使命,用实际行动书写履职答卷。多年来,他为社区居民提出了多条有质量的建议。这些建议件件有回音,桩桩见落实,让不少困扰基层群众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如今,“有困难,找社区”,已成为社区居民的普遍共识。
建议千万条,落实第一条。在羌峰鑫看来,代表提的建议不能仅落在纸上,从提出到落实,总会有不少困难要解决,这需要代表全程跟踪协调,持续向前推动。他深入民生工程的一线,用心为百姓修好破损的路、建好需要的桥、接好贯通的渠。他说,人大代表履职一定要永葆初心,做到眼里有群众,心中有责任,手里有方法,脚下有方向,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
用富民为本,用口碑安心
刘桥社区社区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羌峰鑫带领班子成员立足社区实际,积极向上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加大农村道路和桥梁配套建设,构建畅通的交通环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夯实农业的基础,不断提高抗灾能力。抓好强居富民,强化村集体资金管理资产和资源管理,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努力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多措并举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规范土地流转,引进专业大户,培育家庭农场,全托管农业合作社,努力推进富民强村工程。
在水美村庄创建成果的基础上,他持续推进河道疏浚、整坡、绿化工程,切实加大管护力度,探索管护机制,实现以绿养地的目标,真正达到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在之前对村组主干道亮化的基础上,延伸到各支路安装160盏太阳能路灯,用实实在在的变化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羌峰鑫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会议室、农家书屋等现有村级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形成固定的文明实践场所。每年带领社区成员带头当好志愿者,就理论宣讲、移风易俗、垃圾分类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把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贯彻在生产生活中,持续擦亮“文明刘桥、和谐社区”志愿服务品牌。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羌峰鑫始终把扎根基层、了解实情作为当好代表的关键要求,把为民发声、为民建言作为当好代表的根本宗旨。他将一如既往地脚踏实地履职尽责,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把基层民声传出去,把理论精神带回来,做好乡村振兴带头人,让乡村美起来,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农村落地开花结果。